23
2021
-
10
打好種業(yè)“翻身仗” 我國糧食增產仍有很大潛力播報文章
作者:
劉慧
近日,兩則有關袁隆平團隊研發(fā)的水稻品種在試驗田產量創(chuàng)紀錄的新聞格外引人關注,糧食增產話題備受熱議。
增產是糧食品種培育永恒的主題,全國各地每年都會有試驗田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品種創(chuàng)高產紀錄的消息傳出。但種子試驗田產量并非大田產量,試驗田產量與大田產量差距較大。這是因為,試驗田糧食生產從種植到收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管理非常精細,投入成本較高,大田種植管理則較為粗放。而且,種子從試驗田走向大田種植,還需要經過長期布點試驗,然后從眾多的高產品種中選擇穩(wěn)定性、適應性、抗逆性、豐產性高的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標準后,才能上市推廣。
盡管如此,試驗田糧食產量不斷創(chuàng)新高,說明我國糧食單產的峰值遠未到來,糧食產量還沒有到達“天花板”,雖然增產難度越來越大,但仍有潛力可挖。我國人多地少,糧食產量的增加應主要靠單產水平的提升,而單產水平是種子研發(fā)、土地產能、田間管理、農民積極參與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俗話說,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良種始終是糧食增產的主導因素。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小麥、稻谷、大豆自主品種占100%,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不過,這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種業(yè)振興行動方案有望近期印發(fā)實施,我國將開啟全面振興民族種業(yè)的行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yè)體系,打好種業(yè)“翻身仗”,實現品種培育重大突破,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在堅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要繼續(xù)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在2020年已經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我國計劃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規(guī)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畝均糧食產能提高10%至20%,為糧食連續(xù)多年豐收提供重要支撐。
此外,抓好田間管理對實現糧食增產至關重要。據估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在50%左右,每年因病、蟲、草害造成糧食產量損失1400萬噸。近年來,旱澇、極寒極熱等極端天氣多發(fā)頻發(fā),直接造成糧食減產。要像繡花一樣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加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適時開展精準化施肥施藥,在推進糧食生產綠色發(fā)展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盡可能挽回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命運。
糧食生產的主體是農民,要確保糧食增產,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最近,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利農政策,多管齊下扶持糧食生產發(fā)展。在冬小麥播種的關鍵時期,有關部門及時推出202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上調0.02元。這有助于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并為明年稻谷最低收購價調整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