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1
-
10
如何做強種子“芯片”確保糧食安全?種業專家鄭州論道
作者:
記者 吳春波
“近年來,國內玉米品種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品種生命周期變短,不少種子甚至還沒有‘見光’就已經死了。”10月23日,在第四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分論壇-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高峰論壇現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建生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品種多的必然結果,目前中國農民不缺品種,而是缺高產穩產的好品種。
公開數據顯示,玉米已經成為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消費量繼續保持長期增長趨勢。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玉米種植面積增長的空間有限,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制約對玉米育種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產成本持續升高。
李建生表示,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在科企合作模式上進行創新,實現優質研究資源與優質市場資源的有效融合,通過品種研發在種子環節降低玉米生產成本,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據介紹,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專家,李建生歷任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為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兼玉米專委會主任,是國內玉米遺傳育種學科的主要帶頭人。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本次論壇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為主題,同時還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世衛、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葉志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中福、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豐收等行業大咖,論壇期間,他們分別作了《農業信息化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番茄基因研究,支撐種業發展》《植物雜交種和多倍體優勢的研究與利用》《我國典型農藥歸趨行為特征與減量使用控制》報告。
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表示,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的現狀和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深度闡述了有關問題和對策,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衛文星介紹,作為本次論壇承辦方,河南省農科院近年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始終聚焦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斷調整科研方向任務,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形成了一批優勢研究領域,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育種,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等領域研究水平處于全國前沿,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芝麻基因組學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